English

挑战国家主权的思潮

2001-02-20 来源:光明日报 卢凌宇 我有话说

编者的话冷战结束以来,国际政治舞台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同时,信息化、经济全球化进程也给国际关系带来新的挑战和冲击。另一方面,新一代西方政治领导人的崛起和主流社会的代际更替,成为二十世纪90年代国际政治的一个明显特征。在此背景下,各种政治思潮应运而生,新的理论范式层出不穷,继而影响国际政治现实。因此,深入了解和研究后冷战时代西方国际政治思潮和理论,对于考察国际关系的发展动态是有益而必要的。有鉴于此,本报将在“国外思潮与动态”专栏中陆续介绍几种冷战后在西方兴起的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政治理论和思潮。

冷战后,挑战和否定主权的思潮泛起,危及国家主权原则和现存的国家体系。1996年以来,西方相继出版了一些极具代表性的理论著作,如1996年的《超越威斯特伐利亚》、《作为社会建构的主权》,1997年的《主权的世系》,2000年的《超越主权》。总括起来,它们提出了以下几种有关主权的论点。

主权演变论:这种论点认为主权是个历史的、因而也是变化的概念。主权的概念和内容随时代而变化。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主权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障碍。人类应该突破传统的“政治———领土”原则和不干涉原则,把国家主权转变为世界主权。在资本主义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主权应该让位于“世界资本主义的潮流”。

主权可分论:认为主权有多种表现形式,能够履行多种不同的功能。没有名义上和法理上都平等的主权。主权就像一个篮子,每个篮子里的东西不完全是一样的,大国和强国的主权要素较多,小国和弱国则要少些。

道德相互依存论:认为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国际政治的变化使主权和不干涉原则面临划时代的变动。其中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干涉者和干涉目标的变化,即干涉者不再一定是国家政府,干涉目标更多的是“人类共同利益”(如人道主义、民主、自由和法制等)。道德相互依存论者宣称,主权国家的政府曾经单独对人民的共同利益承担责任,而现在,它不得不同国界内外的其他行为体分担这种责任,这表明人类正在从国家或公民社会向“人类社会”过渡,正在由“物质相互依存”向“道德相互依存”过渡。按照这种理论,“人道主义”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国际安全或者超级大国的利益和意识形态,成为干涉的最佳理由。

主权弱化论:认为全球化和全球问题导致国家权能的“泛化和弱化”。“超国家权力”(如国际组织)的“国际化”,也创造了一些国际统治的形式。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技术上使得主权边界形同虚设。政府效能的日益降低,自下而上地损害了国家主权的合法性和权威,而国际制度和国际管理活动又自上而下地侵蚀了国家主权权威。

主权让渡论:以经济全球化为理论依据,论证国家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的,主权的让渡是必然的、合理的,是对国家有利的。奥梅在《民族国家的末日》一书中宣称:“在现今无国界的全球化经济寰宇内,民族国家作为有意义的参与单位的作用已不复存在。”认为全球化的规则正在成为国际法、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和不干涉内政原则,正在向干涉权、国际监护、有限主权等概念转化。国家只有相互让渡主权,才符合国家发展的总体利益。这种理论在本质上是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所谓的“主权让渡”实质上是要求发展中国家将主权让渡给发达国家,穷国让渡给富国。

人权高于主权论:以人权的观念否定主权原则,强调保护人权是最高宗旨,人权问题不再被认为是本质上属于国内管辖的事项,国家主权正在被全球化和国际合作的力量重新界定。声称“边界不是绝对的防线”,“各国政府绝不能躲在主权后面践踏人民的人权,而期待世界其他地方坐视不管”。这种理论挑战现代国际法的基础,矛头所向是联合国宪章所确定的国际关系基本原则,而新干涉主义正是“人权高于主权”理论的延续。

(作者单位: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

点评:毫无疑问,上述几种有关国家主权的新理论,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政治、经济等诸因素对主权的某种渗透和腐蚀。其要害在于动摇“尊重国家主权”这一基本的国际法准则,反对建立“公正、合理、多样化”的世界新秩序,而企图以西方认同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标准,重新塑造国际关系。应该看到,这些国际关系和国际法范畴的新理论是为适应垄断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新形势而产生的,并已成为西方国家实施“双重标准”,压制、打击发展中国家,推行新干涉主义的工具。(郭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